NFT – 藝術領域
2020年,NFT像平地一聲雷般在主流藝術界中炸開來,隨著疫情直接燒進大眾眼光,電視新聞專題主播以他們也不甚確定的口吻操著一堆名詞介紹NFT,無論藝術圈大佬還是路邊麵攤老闆,個個煞有其事聊著NFT。
NFT 讓部分所有權更容易實現,因此如果一件物品很貴,個人很難整個買下來,那麼現在他們至少可以買到一部分所有權。雖然,實物仍然需要可靠的人或機構保管,但是其能夠以密碼學資產的方式發行、持有和交易,這就可以解鎖更多的應用場景。人們甚至可以設計一種 NFT,使創作者可以從所有的二次銷售中獲得一定比例的分潤。而在傳統的藝術領域,藝術家通常無法從二次銷售中獲得分潤。
傳統藝術品長期被贗品的問題所困擾,因此藝術品的偽造以及鑑定成了一門學問。此外,投資傳統藝術品還有保存費用、保險費用、修復費用、運輸費用等成本和藝術品入境需要繳納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種種原因結合,導致藝術品投資市場的受眾小、交易量少,流動性長期不佳。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把自己的作品生成NFT作品,進入區塊鏈。
另一個有趣的概念是可程式化藝術品,它指的是藝術品可以根據鏈上資料動態調整作品的某些特徵。例如,人們可以創造這樣的可程式化藝術品,當以太幣的價格超過某個數值後,作品的背景就會發生變化。可程式化藝術品蘊藏著無限的可能。
區塊鏈技術中的履歷追蹤號稱可解決藝術市場的作品真偽議題,也因此,歐美的技術公司將區塊鏈應用聚焦在藝術市場。從NFT的功能切入,進一步探討的區塊鏈藝術應用場景的三個想象:虛實結合——NFT提供傳統媒材的作品轉換為數位格式;NFT的3D作品進入市場以及使數位資產得以進入金融和體系。他強調NFT在金流與物流上可緊密結合,並在交易上有著清楚的記載,有效地降低了作品及數為貨幣被掉包的風險。安全性、可控風險、便利環保等問題若得到改善,NFT就可實現區塊鏈在藝術市場的商業價值。
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瀏覽到作品的加密朋克(CryptoPunk)圖像,並可以下載或保存,但無法證明擁有原件。而NFT就是通過不可篡改的區塊鏈技術來證明你擁有某個物品的所有權,加密藝術的價值就來自於以數字方式驗證其真實性和所有權,這一點是使加密藝術成為最受歡迎的NFT用例之一的原因。
▲ Rutgur van der Tas 的作品會根據白天或夜晚而發生變化
Async Art 是一個以交易可程式化藝術品而聞名的數位藝術品市場。許多藝術家在 Async 上出售由許多圖層組成的,並可以隨時間調整屬性的作品。在這些藝術品上,成套的、包含許多圖層的 「主」 備份,和另一些不成套的獨立圖層,可以分別被不同的人擁有。想像一下,一群人可以集體擁有某個藝術品,所有者還可以各自管理作品的(某一層的)屬性。
▲ Osinachi 作品
包括一個主圖層和可以單獨調整的其他圖層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數位藝術品能幹什麼呢?這些作品可以透過數位螢幕展示給人們欣賞。數位藝術家 Beeple 在 Nifty Gateway 市場的一次拍賣中,用 NFT 出售實體代幣,從中賺取了 350 萬美元。
▲ 藝術家 Beeple
藝術家 Beeple 用 NFT 出售的實體代幣數位作品既可以線上上收藏品網站如 SuperRare profile 上展示,也可以在虛擬世界裡展示。比如在虛擬世界 Cryptovoxels 裡,有很多藝術畫廊,其中的地塊以 NFT 的形式供使用者買賣。隨著虛擬實境空間越來越流行,數位藝術品的展示也會變得越來越普遍。本質上這與人們定製遊戲角色的外觀並沒有什麼不同,如今這已是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了。
通常人們會質疑這樣的數位藝術品並不具備稀缺性,因為可以很容易地透過螢幕擷圖或者拷貝數位檔案的方式大量複製這些作品。不過,即使對於實物也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任何人都可以拍下蒙娜麗莎的照片,或者製作其複製品,但是這些都不是藝術家的真品。人們願意為原創作品支付溢價。而數位藝術品或收藏品的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你可以很容易地驗證其所有權(的流轉)歷史。一些數位物品可能會因為某個人曾經的持有而更加值錢。
有了 NFT,你還可以證明這個物品的真實性以及防止被篡改。這在實物收藏品領域可是一個大問題。例如,曾有一張 T206 Honus Wagner 棒球卡以 45.1 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 Wayne Gretzky,又以幾百萬美元的價格售出。然而,該卡的一位賣家後來在法庭上承認,為了讓這張卡的賣相更好,他修剪過卡片的邊緣。此外,NFT 的供應量不會發生變化,不存在假冒或者增發的問題。例如,在熱門遊戲《魔法風雲會》中就有很多假冒的黑蓮卡。常見的驗偽方法包括彎曲卡片看有沒有折痕,或者透過中心化的評等服務對卡片進行評等,評分會大大影響卡片的價值。
約莫在2021年12月,網路上拋出了許多關於「NFT是不是藝術?」的討論,引起藝術、科技、金融界的討論。終於,兩週前 (1月12日),維基百科編輯群決定通過將「加密藝術拍賣網站出售的藝術品」,與「已建立的傳統拍賣行或私人銷售的藝術品」區分開來。藝術的本質是關於創意、創新、創造的集合體。藝術也是極具備開放性和包容性的載體。
管理理念 | 市場環境 | 轉變過程 |
---|---|---|
以「資產」為中心 | 資源市場 | 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需求而設計的數據數位化 |
以「利潤」為中心 | 買方市場 (藝術品投資組合/證券化) | 隨著經濟發展,藝術品數量增多,一級藝廊、藝博會快速增長,美學鑑賞能力提升。 藝術品二級市場連動著藝術金融衍生品,第三方通過藝術基金、託管、證券化服務 等商業模式設計,削減成本、壓縮費用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
以「內容傳播」為中心 | 買方市場 (藝術品電商,VR/AR) | 互聯網崛起,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多元化, 尋求銷售推廣渠道的服務,以傳播溝通為中心,銷售為輔。 |
以「客戶」為中心 | 買方市場 (CRM) | 在追求銷售額、最大化利潤的同時 > 藝廊企業發現,銷售額不可能兀自增長, 成本也不可能無限壓縮。企業進入顧客時代, 唯有以客戶為中心的出發點和理念,才可規模化,以提升國際銷售額。 |
以「產品」為中心 | 生產方市場 (藝術家導向) | 區塊鏈技術應用崛起,藝術家可以掌握原創版權, 不用透過第三方(藝廊、藝博會、中介、拍賣)即可直接面對買家。 |
科技的發展推進了基礎建設的創新,相同的在藝術領域也有高度契合度。數位化技術的挹注使得美術館機構加強了數據庫建置、便於藝廊管理銷售和客戶服務、內容優化等,而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它執行的任務便是如同一本自動化數位記帳本,其原理基礎是通過密碼學所帶來的不可篡改和匿名性效益。
「虛擬出境」打造無國界服務!一起展開不限裝置、跨域解鎖之旅
嚴格來說,記帳本為「所有交易」留下戳記,這個戳記等同於數位憑證的存取。因此交易邏輯下的商品(無論是Non-fungible token或是fungible token,屬於金融工具。)需要事先取得數位身分的登記鑄造,才能放上交易鏈,每筆交易代表Token以某種智能合約執行。
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生產的流程儼然被延伸到了虛擬世界。NFT被視為可交易的收藏品,那麼這場辯論的核心不是「NFT是否為藝術」,而是「通過NFT紀錄藝術品的所有權,是否與擁有實體藝術品相同?」
更具體一點,區塊鏈技術改變的是藝術生產流程和商業營運模式,同時促進了數位藝術的發展、內容的數位憑證化。開始出現的爭議大多來自於,大家如何鑑定特定資產 (藝術品) 的真實性和原創性的權利行使效率,仍是在藝術產業中普遍面臨的瑕疵痛點。
其次,互聯網模糊了實體物的邊界,因「人為」造成的「稀缺性」使價格膨漲增長,是在技術商業模式貨幣化 (monetization) 中常見的方式。版權也在其中成為一種指向性設計。
這也產生另一種有意思的思考:藝術市場中的油畫或雕塑的稀缺性和互聯網世界中的人為、限量稀缺性相同嗎?你我認同的藝術價值相同嗎?再者,兩種場景中的流動性相似嗎?區塊鏈技術雖改變了藝術品的商業營運模式,但對於「大家如何鑑定特定資產 (藝術品) 的真實性和原創性的權利行使效率」此痛點仍有待解決。